發(fā)布日期:2018-05-28
我們距離 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(fā)現(xiàn)已經(jīng)過去了 65 年。
1953 年 4 月 25 日,《Nature》發(fā)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論文,首次向人類介紹了 DNA 的雙螺旋結構。這篇文章的問世就像是朝著生命科學的神秘大門念出了“芝麻開門”的咒語,人們得以一窺生命繁衍的秘密。從那以后,此前被認為不可解釋的生命現(xiàn)象都明朗起來,各種生物學上的突破也接踵而至。
如今,DNA 的雙螺旋結構已經(jīng)成為了人類文明發(fā)展史上的重大發(fā)現(xiàn),科學家們卻并沒有停止對 DNA 結構的探索,因為每一個新的發(fā)現(xiàn)都有可能改變生命科學的進程。
近日,來自澳大利亞加文醫(yī)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內確認了一種新的 DNA 結構:i-motif 。這種新確認的結構形似一個扭曲的DNA“結”,而這一新發(fā)現(xiàn)被發(fā)表于 4 月 23 日的《自然-化學》期刊上。
在此次發(fā)現(xiàn)之前,人類還從未在活細胞內直接檢測到過這種結構。
“當我們大多數(shù)人想到 DNA 時,我們就會想到雙螺旋結構,”澳大利亞加文醫(yī)學研究所抗體治療研究員 Daniel Christ 說,“但是,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,生物中還存在著完全不同的 DNA 結構,而且這些結構很可能對我們的細胞來說非常重要。”
該團隊把這種新的 DNA 結構稱為“嵌入基序(i-motif)”結構。需要注意的是,這一結構最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就曾被研究人員所發(fā)現(xiàn)。
不過,在當時,科學家們認為,i-motif 偏好的環(huán)境是可以在實驗室內創(chuàng)造的,但似乎不會在體內自然發(fā)生,因此科學家認為它不可能存在于人體細胞中。而且,在此次發(fā)現(xiàn)之前,科學家也只有在體外見過它,而不是在活細胞中。因此,人們對于這種結構的意義曾充滿質疑。
現(xiàn)在,多虧了 Christ 團隊,我們知道 i-motif 天然存在于人類細胞中,這也意味著,科學家應該對該結構之于細胞生物學的重要意義給予關注。
新結構 i-motif 是一個 DNA 四鏈“結”。聯(lián)合主持這項研究的基因組學家、加文臨床基因組學研究中心負責人 Marcel Dinger 解釋:“在這個‘結’結構中,同一條 DNA 鏈上的 C(胞嘧啶)彼此結合;在雙螺旋結構中,兩條相對鏈上堿基則互相識別,而且 C 要與 G(鳥嘌呤)結合,兩者大相徑庭。”
而根據(jù)此項新研究第一作者、加文醫(yī)學研究所 Mahdi Zeraati 的說法,i-motif 是諸多不采用雙螺旋形式的 DNA 結構之一。我們的細胞中也可能存在包括 A-DNA、Z-DNA、三鏈 DNA 和十字形 DNA 在內的其他 DNA 結構,不過,這些結構尚未得到證實。
而在2013 年,研究人員還曾首次在人類細胞中觀察到另一種稱為G-quadruplex(G4)的 DNA 結構,并利用基因工程抗體表明 G4 存在于細胞內。這種結構是除了雙螺旋結構以外第一種在人體細胞內被確認的 DNA 結構。
此項新研究也采用了與 2013 年相同的技術,具體而言,研究人員開發(fā)了一種能夠特異性識別和結合 i-motif 的抗體片段,稱之為“ iMab ”,再通過熒光免疫檢驗法,iMab 標出了 i-motif 的位置。
Dinger 表示,真正讓團隊著迷的,不僅有活細胞中這些 i-motif 的存在,同時還有這些閃爍著的綠光。團隊成員 Zeraati 說:“我們可以看到綠色光點(i-motif)隨著時間的推移,出現(xiàn)又消失,這讓我們知道它們正在形成,消失,再形成。”
這些光點的明滅意味著 i-motif 折疊出現(xiàn)而又展開消失,周而復始。特別的是,研究人員還發(fā)現(xiàn),在特定的轉錄階段(基因開始轉化為蛋白質),即 DNA 剛剛開始積極轉錄時,DNA 折疊成 i-motif 的效率更高。而后,DNA 舒展,變回其常見形態(tài),i-motif 也隨之消失。Dinger 認為,這可能意味著 i-motif 在轉錄過程中發(fā)揮著非常特殊的作用。
目前來看,i-motif 通常形成在細胞生命周期的晚期,即 DNA 被積極“讀取”時。i-motif 也傾向于出現(xiàn)細胞“啟動子區(qū)域”,該 DNA 區(qū)域控制基因的開啟及關閉。同時,i-motif 還傾向于出現(xiàn)在端粒中,而端粒則與衰老息息相關。
然而,盡管研究人員已經(jīng)知道了這些折疊 DNA 可能出現(xiàn)的區(qū)域和時間點,但他們對其控制哪些基因還一無所知,也不知道如果人為介入,中斷其結構形成會造成怎樣的后果。
憑借這些信息,科學家們猜測,i-motif 似乎有助于開啟或關閉基因,并與基因是否被主動讀取有關。而 i-motif 的形成又消失的特性,似乎也解釋了為何它們此前難以在細胞中被檢測到。
但是,確認這種新的結構還只是一個新的開始,仍然有很多關于 i-motif 結構運作的知識有待探討。Zeraati 說:“我們認為,從 i-motif 的這些動態(tài)過程中我們可以發(fā)現(xiàn)它的功能。它似乎有可能幫助開合基因,并影響基因能否被主動讀取。”
現(xiàn)在,在明確知道細胞中存在這種新的 DNA 形式后,研究人員將努力弄清楚這些結構在我們體內的作用。
“這些變形的 DNA 構象對細胞中蛋白質識別其同源 DNA 序列并發(fā)揮其調節(jié)功能,具有重要意義,”Zeraati 說,“因此,這些結構的形成對細胞發(fā)揮其正常功能可能是至關重要的。而且,這些結構中的任何畸變都可能產生病理結果。”
正如 Zeraati 所解釋的那樣,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非常重要。它不僅僅涉及 i-motif,還可能涵蓋 A-DNA、Z-DNA、三鏈 DNA 和十字形 DNA。
“對于基因組,我們仍知之甚少,甚至可能只了解了百分之一,”Dinger說,在活細胞中,看到這樣的DNA結構“使得我們有可能對這部分基因組進行解碼并理解其作用”。
確實,這些奇怪的折疊可能存在于我們每個細胞中。對此,Dinge r表示,與常規(guī)形狀的 DNA 相比,DNA 靶向藥物與它們的結合或許更為具體,這類藥物可能包括有助于治療癌癥的藥物。
亞利桑那大學教授、Reglagene 的首席科學官 Laurence Hurley 說,治療某些癌癥的問題之一在于,在靶向有問題的 DNA 片段時藥物的選擇性不足。不僅如此,這些藥物還可能附著在 DNA 的其他部分上,從而可能導致有害的副作用。Hurley 本人并未參與此項新研究。
Hurley 表示:“我對這類發(fā)現(xiàn)期待已久。它們?yōu)閲@這些新結構所做出的重大治療努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,并消除了人們關于這些結構存在性及其意義的懷疑。”
解開了新 DNA 結構的功能之謎,我們或許又會進入一個全新的生命科學時代,就像Dinger 所說的:“在細胞中發(fā)現(xiàn)一種全新的 DNA 形態(tài)是十分令人興奮的!這些發(fā)現(xiàn)將為針對 DNA 新形態(tài)的功能、以及其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所展開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礎。”
來源:DeepTech深科技(微信號 mit-tr)